5月18日,漱玉平民大藥房在濟南舉辦了主題為“同夢想,共華章”的15周年慶客戶答謝盛典活動。在這次會議上,漱玉平民提出了“供零新和諧”的倡議,但同時拋出了一個當前的焦點話題——藥企應不應該自建零售終端體系?
湯臣倍健的“二維碼”事件和一心堂總裁趙飚炮轟哈藥強推“碼上有”APP,反映出藥店的心理“底線”。而近年來一些藥企大規模收購藥店,更是招致藥店警覺甚至反感。
作為供應鏈上下游的藥企和藥店,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,但藥企這個舉措似乎有“越界”之嫌,對此有不少業內人士擔心,倘若今后有更多的藥企開藥店,會不會激化雙方的矛盾,導致嚴重的沖突與對立?
【起因】
藥企看好零售終端增長
一直以來,藥品銷售市場的“蛋糕”都是醫院占大頭,藥店占小頭,后者的占比在20%左右波動。不過,隨著新醫改的不斷深入,“零差率”、“藥占比”等對醫院藥房藥品銷售影響較大的政策實施,迫使許多藥企開始把營銷重心轉向藥店,DTP藥房的興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
正大天晴副總裁王宏指出,在醫藥新零售時代,上游的工業要進行市場細分,重塑價值鏈,而DTP藥房目前的銷售規模為105億元~120億元,到2020年將達1500億元,預計屆時醫院的處方藥銷售有一半會轉移到社會藥房。
目前藥店正在普遍開展的慢病管理是藥企切入終端的主要途徑之一,阿斯利康全國零售總監王東認為,供零合力、處方藥零售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,以往藥店的店員在處方藥銷售是處于“不敢說、不愿說、不知道說什么”的狀態,但藥企給藥店帶來了包括醫生在內的***資源。從阿斯利康與漱玉平民的合作來看,無論是銷售額還是客流量,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。
近日,繼成都之后,西安的藥監部門也支持當地的藥店推行電子處方服務,甚至連單體店也包括在內,這意味著醫院處方外流的趨勢加快。神威藥業董事長李振江表示,醫院的藥品銷售在走下坡路,對藥店來說卻是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,這也是該公司旗下的神威大藥房近年加速并購擴張的原因。
江中集團副總經理盧小青認為,藥企自建零售終端無可厚非,這符合上下游產業鏈整合的趨勢,藥企只是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情。她舉了一個例子,當年格力與國美談崩后,曾經甩開所有終端自建終端體系。
在康美藥業OTC事業部總經理李從選看來,藥企自建零售終端固然是受市場趨勢驅使,有銷售處方藥的需求,但有一半原因也是不得已而為之。據他了解,某中藥企業因某地合作的連鎖被一家大連鎖收購后,雙方的合作被大連鎖終止。為了維持該地區的銷售,無奈之下,這家中藥企業只好出資成為這家連鎖的股東,其產品才能重新上架。
【藥店】
藥企不應“搶飯碗”
前段時間,幾十家百強連鎖藥店專門針對藥企自建零售終端的事情進行了研討,一致認為術業有專攻,藥企不應該“過界”,使雙方的關系由合作者變為競爭者,不利于工商和諧共贏。
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表示,藥店與藥企的社會分工明確,應該為了共同的發展各盡所能。而益豐董事長高毅也認為,工業和商業在模式、文化等方面都有本質的區別,藥企和藥店應該各自聚焦在自己的業態上,專心、***地進行各自的發展。而老百姓董事長謝子龍則指出,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外來看,兩個業態都做得好的企業幾乎沒有。
對于藥企如天士力以投資藥店的方式進入藥品零售行業,漱玉平民董事長李文杰表示歡迎,但他明確反對藥企開藥店,在這方面,漱玉平民有過切身之痛。他說,某藥企的連鎖到山東開藥店,不但挖他們公司的店長、店員,甚至還挖了他們分公司的經理,“培養一個成熟的店長、店員需要五六年,培養一個分公司經理需要十幾年,這會對我們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損失。”
李文杰還從利潤的角度來分析,認為藥企不該搶藥店的“飯碗”,“藥店辛辛苦苦,利潤才幾個點,而藥企提一次價,利潤就增加了十幾個億甚***百億。”
對于藥店的強烈反應,李從選稱可以理解,不過他從工業的角度提出了疑問:既然藥店反對藥企開店,為什么有些連鎖藥店自己卻開藥廠?尤其是近幾年來,隨著中醫藥熱的興起,開中藥廠的連鎖藥店越來越多。有些連鎖藥店因為自己開了中藥廠,就把其他公司的產品排除在外。正所謂術業有專攻,藥店開中藥廠不一定辦得好,至今已有七八家藥店開辦的中藥廠因為辦不下去,想他們公司收購。
揚子江藥業副董事長徐浩宇的觀點,則代表了另一部分藥企的態度。他說,競爭無處不在,藥企收購藥店也是一種競爭,誰勝出了就是老大。言下之意,藥店應該允許藥企進行競爭,由市場來決定勝負。
【沖突】
會不會越來越激烈?
從雙方的語言表達來看,藥店的態度較為強硬,而藥企的態度相對溫和一些。雖然徐浩宇認為應該允許藥企競爭,但他同時強調,藥企進入藥品零售領域是***的,例如前幾年沒有進入,現在有較大規模的進入是因為“特定時期的特定情況,隨著時間的推移,可能又會發生變化。”
眾所周知,格力與國美現在又走到了一起。因此,盧小青認為,藥店之所以對藥企自建零售終端表示擔憂,是“因為大家沒有站在一個共贏的角度來思考問題”。她說,有時候跟藥店談判蠻痛苦的,店大欺客的情況也是存在的。所以,工商雙方應該在術業有專攻的基礎上,真正形成價值、目標的同向。至于沖突會不會越來越激烈,她覺得可能性較小。
李振江認為,大連鎖會越做越大,在并購、重組的趨勢下,有相當部分的中小連鎖將會逐漸消失。做連鎖藥店不易,***個條件是要有品牌,第二條件是要有管理團隊,所以他覺得工業開藥店的現象不會普遍發生。目前工業開有連鎖藥店上規模的只有神威、太極等少數幾家,“但我認為我們的強項是在工業,重心是把對藥店的服務做上去,不會和藥店有大的沖突。”
對于李振江的觀點,李文杰表示贊同,“大家都覺得連鎖藥店的并購非常快,接下來工業的并購也會非常快,他們都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業上,因此雙方不會產生較大的沖突。”
李從選也認為雙方大規模的相互進入不可能發生,現在發生這種現象只是因為出現了介入的機會,“但做藥廠和做藥店真的是兩回事”。他還指出,雖然大規模相互進入不大可能,但由于還會有資本介入,今后相互進入的事件還是有可能發生。
【記者觀察】
公平才是關鍵
在漱玉平民大藥房舉辦的15周年慶客戶答謝盛典活動中,***大的亮點是藥企和藥店的“大咖”一起對“藥企應不應該自建零售終端體系”這個當前頗具爭議性的話題坦誠地面對面交流。
這事沒有誰對誰錯之分,因為資本是逐利的,“企業不賺錢就是犯罪”;從法規層面來看,達康書記“法無禁止即自由”的評判標準也是適用的,藥廠開藥店或藥店開藥廠,只要手續合法,都無可厚非。
工商“過界”之爭不是重點,是否合作公平才是關鍵。
一直以來,藥企與藥店的矛盾不是客大欺店就是店大欺客。以前藥店與藥企合作***煩惱的事情之一,就是辛辛苦苦把產品做起來,藥企卻把代理權收回去。藥企也煩藥店,誰給的折扣多就和誰好。因此,藥店做貼牌產品,藥企開藥店,都是為企業的利益著想,希望增強自己的主動權。
正如供需雙方所達成的共識:術業有專攻,即使“過界”,也無法超越對方。之所以對“過界”擔心,無非是怕被對方取代。比方說,藥店開了中藥廠,于是門店只賣自己的中藥產品,其他的都不讓進,這就有欠公平了。同樣,藥企要求藥店和自己做生意,但又搶人家地盤,藥店當然也不樂意。
有合作矛盾也難免,有利益關系就會有沖突,所以能否公平地平衡雙方的利益尤為重要。以前有藥企開藥店,也有藥店開藥廠,怎么那時候不怕對方“過界”呢?現在擔心,則說明“度”過了,讓對方感受到了威脅。
新環境改變了原來的模式和規則,新的合作模式和規則亟需建立。要實現“供零新和諧”,雙方都需要拿出誠意,在公平的前提下謀求長久共贏。即使“過界”,也只是延伸或補充,而不是為了取代對方。(陳愛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