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醫藥報北京訊 (記者劉博) 科技部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日前共同印發《“十三五”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》(下稱《規劃》), 旨在加快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,提高人民健康水平,促進健康產業發展。
《規劃》提出,到2020年,建立更加協同、高效、開放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,解決一批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,突破一批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,加速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,構建更加符合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特點的研究模式和技術體系,顯著增強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,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的能力和中醫治未病的優勢,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、加快健康產業發展、助推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。《規劃》提出五項目標。在傳承、豐富與發展中醫藥理論體系,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方面,《規劃》提出,構建中醫傳承平臺,系統整理、挖掘和傳承100位知名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,建設1500種中醫藥基本古籍文獻數字與資源信息庫,實現開放共享;完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和協同創新網絡,建立符合中醫藥發展特點的方法學體系。
在提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、疑難疾病水平和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方面,《規劃》提出,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特色,提升8~10種重大疾病和3~5種疑難病中醫藥療效水平,開發一批中醫治未病技術并推廣應用,切實提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。在提高中藥資源保障水平和新藥研發能力方面,《規劃》提出,攻克一批常用大宗中藥材種植(養殖)、加工、質量控制的技術難題,培育一批中藥材大品種,打造中藥材大健康產業鏈;突破中藥新藥發現、制劑、安全性評價等瓶頸問題,圍繞中醫優勢病種,針對發病機制復雜、目前尚未有效解決的疑難疾病,開展20~30個以經典復方、中醫經方和院內制劑為主要來源的創新中藥研發;研發數字化、智能化現代制藥裝備,促進中藥工業綠色智能升級。
在建立健全中醫藥標準體系,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方面,《規劃》提出,加強技術方法創新,提升中藥質量標準研究水平,研究制定一批國際、國內認可的中藥國際標準、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,形成不少于50項藥典標準和100項行業標準,完成5~10個療效確切、市場份額大、基礎研究深入的中藥大品種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藥品注冊,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;建立一批中醫藥研究中心與聯合實驗室,加強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合作。
在推動民族醫藥保護、繼承與發展方面,《規劃》提出,遴選一批民族醫特色診療技法,通過建立技術規范和開展療效評價研究,形成民族醫特色診療技法技術標準,促進民族醫特色診療技法的示范推廣;建立10~15種民族醫臨床診療方案與指南;建立民族藥資源數據庫、民族藥安全性、有效性評價等平臺,完成5~7個民族藥經典成方制劑再評價示范研究;形成10~15個民族藥健康相關產品,促進民族藥產業技術進步與核心競爭力提升。